2005年 第五期
1998年,于西善女士帶著屬于她的“Color Me Beautifal”——一種全新的色彩概念來到北京。
5月1日“西蔓色彩工作室”正式揭牌。當時國內主流媒體大都做了篇幅不小的報道。“色彩會改變你的一生”、“社交與7秒鐘印象”、“色彩商機”等等,用詞撩撥人心。“色彩也能是個產業?”這對于習慣了“花錢要買個東西”這種思維方式的國民們,當時是個挺大的沖擊。
不過,這一新生事物還是有一定市場的。畢竟“色彩”、“形象”等這些充滿文化氣息的東西,對于越來越崇尚格調、品位的中國中產階級們,有不小的“殺傷力”。于西蔓在回圍之前,完成了日本國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商學研究科學業,之后她考取了日本國家級色彩搭配師資格,又拿到了美國CMB公司(全球最大色彩咨詢機構)的注冊色彩顧問資格。獲得這種資格的人全世界僅有2000多名,而對于中國更是唯一。
2000年,《人民日報》在“今日中國”—世紀之光欄目中,把鏡頭對準了于西蔓:如果說“五四運動”是改變國人內在意識的思想革命······那么在本世紀末“中國第一色彩大師”于西蔓在發動一場改變國人外在形象的革命······她在喚起國人的“色彩覺醒”,刮起一場美麗的“色彩旋風”。
突然間把于西蔓擺在要改變中國某一方面命運的位置上,她連自己都害怕。事實上,要想傳播一種概念,在茫茫人海中,那種脆弱和吃力是難以想象的。可以看到,西蔓的嗓子是巨大付出中最直接的犧牲品——什么時候都是沙啞的。因為人們沒完沒了地向她貪婪地索取信息。
首先是那些急于在各種場合有出眾表現的成功人士們,他們是“個人色彩診斷”最踴躍的擁護者。西蔓善于社交場合“7秒鐘印象”的說法,很快與這些人產生共鳴——因為形象的疏漏而使機會失之交臂是天大的遺憾。于是,把事業視為第一重要的人們便成了她最早的客戶。但是,快速膨脹的客戶群是她的希望卻更是她的苦惱。個人形象診斷只能一個一個地做,不可能復制,也沒法批量。西蔓稱,這是一個靠時間來賺錢的行業。面臨著與日俱增的客戶和業務量,西馨公司從十幾人迅速發展成幾十人,還忙得疲憊不堪,應付沒完沒了的項目。
北京海天閣酒店的女老板熱衷于西蔓的個人形象學說,因為經過色彩診斷之后,她的氣質有了很大的變化。由此,西蔓成了她的崇拜對象。去年,她的酒店包房已裝修了一半,可怎么也找不到感覺,干脆停工。她認定打自己接納了西蔓美學觀念之后,就非其莫屬了。事實上,對服務場地進行色彩形象診斷,也是西蔓色彩學的主攻項目,從理論上那叫“色彩營銷學”。于是,兩人一拍即合。之后,海天閣的包間,什么北歐風格、維多利亞風格,反正,每一位到此做東的人會因為挑選了這樣的環境而格外體面—噢,在朋友眼里絕對是有品味、有文化素養的。
海天閣酒店的生意自然一路火下來。
于西曼自回國創業,一直把認同和理解視為最大的快慰。最近,她剛剛完成一項大工程,為百年老字號的“大明”眼鏡公司換裝。“那將是前衛而又持重的感覺”,“可可色和松石藍色的跳躍搭配”,西蔓認為,色彩是非常好的語碼信息,它會告訴你,“大明”是傳統的,但更是時代的;它古老,卻不乏創新和活力。
為了讓“大明”能被更多的人理解,西蔓必須讓“大明”先理解自己。幾乎所有西蔓接觸到的國內企業,剛開始都是一致的審慎小心:先開一條門縫試探試探,弄點小打小鬧的合作;然后半遮半掩地揭效果圖;接著翻來酸去地修改個底朝天。這么來回折騰直到終于五體投地了,這時,嘩啦一下把門打開—做公司整體色彩診斷吧。
西蔓之所以經得起折騰,是因為她*職業”。據說,為“大明”診斷之初,光是做設計風格的問卷調查,就至少匯總了上百個問題。然后,將最能代表公司理念的東西逐個挑選出來,再回到公司高層管理者中進行碰撞、推敲。這些除了公司的理念、文化之外,還包括公司的產品、銷售方式、服務方式等等。最終,所有屬于“大明”的東西都要通過顏色很準確地散發出去。
擔著這么大壓力的于西曼之所以樂此不彼,只是因為她認知上領先一步。她看到零售業競爭中的額外層面。當商品的屬性、價格等等都失去較量差異的時候,商家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賣附加商品上,在附加效應中,很推崇“賣場第一印象”的概念。因為“引起注意”是全部購買行為的第一步,而視覺是“引起注意”,也就是“產生興趣”最直接的傳導器官。那么,什么又最能調動起視覺的興奮呢?—當推色彩。所以說,“賣場第一印象”是“色彩營銷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并不是西蔓的發明,西蔓只是把這個被國外早已用爛的經濟學概念想方設法傳導給國內的商家。很可惜,至今中國的商家并不太在乎它。結果,該急的人不急,不該急的人上火。西蔓只能用最來的辦法,精心善待每一個項目,以求“用事實說話”。
中國人普遍對色彩的認識很片面,因此西蔓的創業注定不會輕松。
西蔓有一次為外地某城市大型商場做色彩設計時,公司的色彩顧問們往返其間,周折數十天,幾乎沒有片刻的安寧,因為客戶方每一位管理者都過于自信—“色彩能有多高的學問”?結果,原本確定好的設計方案,被指手劃腳、一改再改,變得支離破碎、面目全非。西蔓所有的投入只能是化為烏有。當然,也有因為反復修改使設計方案日臻完善的。
西蔓的事業注定是艱辛的。這是因為雙方信息的不對稱性所引起。而其中信息短缺的一邊,因為對結果存有極大的懷疑,無形中導致另一方必須承擔起對結果萬無一失的責任。種種跡象表明,中國需要色彩。
國外企業推崇“成功三項定律”,即商品、服務、環境(空間)。近來,中國的商家終于也對空間意識有所覺梧。確實,隨著國外大的零售集團陸續著陸中國,本地商家注意到,在人家成功的諸要素中,“環境”之所以被放在重要的位置是有道理的。瑞典的宜家、法國的家樂福、以及人們熟悉的麥當勞、肯德基等,哪一家不足以自己獨特的色彩和完善的搭配,創造了漂亮的賣場環境,進而征服了市場,并創造出巨大的銷售數字。
特別是隨著中國加入WTO,商業競爭即將白熱化,更多的國外零售商躍躍欲試。日前,沃爾瑪又與北京簽署了合作協議。總之,至少不能一下子讓人家先從外表把你打倒。于是,改換門庭對于中國商家有些迫不及待。北京的費特、中友、百貨大樓等大的零售集團比較敏感。他們爭需相關的咨詢、培訓,其中包括賣場的環境藝術、店員的搭配技能、管理者的“視覺第一”意識等。賽特是國內較早有認同感的企業,此次與西蔓已屬第三次握手。他們把2001年12月20日店慶9周年項目交給西蔓,理由很簡單-要做最漂亮的店。
另外,“申奧”更讓中國的色彩概急加快了成熟,北京需要洗臉工程、化妝工程,政府終于對城市色彩不敢坐視。前些日子,西蔓又被聘為北京市城市色彩改造提案專家之一。她終于等到了為北京添彩增色的機會,這是她的夢。她相信,北京只是前奏曲,中國城市色彩的正劇隨后會更絢麗多彩、波瀾壯闊。
西曼很欣慰:“色彩概念的時候到了。”
但是,并不是因為市場轉暖后西蔓才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從決定回國創業,她就沒有把做一個公司,賺一些錢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因此注定她活得很累。
事實上,除了為自己的同胞還愿的虔誠之外,她真正的動機是興中國色彩咨詢行業之大作。于是,她自覺地把自己放在這個行業標準制定的位置上,也因此,她的“色彩工作室”不同于一般的公司。她要求自己必須做出規模,做出品牌,為后來者享出可供參照的樣板。她的主要時間幾乎都投入在教學、教材的編撰和專業數據庫的建立、整理以及游說概念、推廣信息的工作之上。應該說,她向國人奉獻的美,是概念,是技巧,更是從心底發出的生命符號。色彩藝術是匯融文化最直接的體現。“世上沒有不漂亮的顏色,只有不漂亮的搭配”。西蔓相信,人生、事業未嘗不是類推。正因此,她千辛萬苦地培養學生,不怕她們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從做事的心態來說,西蔓并不最欣賞“第一”、“老大”,她更在乎一種規模、氣勢。“如果獨此一家,會因為沒有競爭而枯萎”,“有對手才能強大”。
融八方之氣,匯百川之流,她冀望中國的色彩成大氣候。誰讓她是中國色彩第一人?誰讓她第一個把概念帶回來?既然選擇了在自己的國土創業,西蔓覺得“應該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