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利娜/文
據說中國和外國的婦女都在為同一個問題而苦惱:當她們臨出家門時,總覺得自己“少一件合適的衣服”。原因出在服裝的搭配上。直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CMB(color me beautiful)色彩咨詢公司創始人卡羅米·杰克遜提出了“四季色彩理論”,對這一“頭號難題”做了獨到的破解:她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特點對所有色彩進行了分類,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皮膚、頭發乃至眼睛的顏色,決定屬于哪個季節;然后再選擇該季節的顏色進行服裝搭配,最終達到整體色彩的協調。
于西蔓是這一理論的積極推廣者。1997年她獲得日本“服飾配套色彩能力驗定”考試三級證書,半年后又成為第一個獲得CMB注冊顧問資格的中國人。她現在的身份是北京西蔓文化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業務范圍都與色彩相關:個人色彩形象咨詢、商業企業色彩咨詢、產品色彩咨詢、環境色彩咨詢以及培訓和加盟等等。
親近主題色
所謂色彩咨詢主要包括個人色彩和商業色彩兩大類。前者主要指根據專業色布分析適合每個人的服裝和化妝用色,這些色彩無論怎樣搭配都是和諧的。比如西蔓對自己“斷色”的結果是屬于“暖色調秋季型”,適合的顏色有50多種,金色是最佳色彩。8月末見到她時,她身穿淺綠色的套裝,金色指甲油,皮包和鞋子是閃亮的草綠色——對于不適合自己的顏色她絕對不碰。
商業色彩的范圍更廣至產品設計和包裝咨詢、服務業(百貨、酒店、服裝)咨詢、室內裝飾設計、室外環境裝飾(景觀色彩)等。位于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世都百貨8層西蔓工作室,豐富的色彩感營造出舒適、家居的味道:綠底小花的布藝沙發,大捧的干花,與于西蔓本人一樣都屬于秋天色系。
色彩理論應用的典型例子很多。比如通常一個城市都有一個主題色:華盛頓是白色,莫斯科是黃色,漢堡是磚紅色,而東京是灰色。“當然這不是說要把城市的所有建筑都刷成一種顏色,而是從遠景、中景到近景呈現出一種階梯性的過渡。北京最近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同樣面臨著選擇城市主題色的問題。”于西蔓說。
于西蔓的出身與色彩并無淵源。她1980年考入中國民航學院,畢業后留校教航空經濟學;1987年申請自費赴日本留學,打工掙學費,節省下來的一點錢幾乎都用于學花道、看能劇(日本傳統的歌舞伎表演)。1992年從早稻田大學商學研究科畢業后,她進入日本最大的香料公司高砂工業株式會社擔任翻譯。在工作中她發現,幾乎每個項目組都有一名公司高薪從外面聘請的色彩顧問。他們通常對色彩開發指導、產品顏色搭配、包裝顏色、色彩搭配和主題促銷等多方面提出意見,使產品最大程度地被消費者——尤其是被經過色彩訓練的消費者接受。
色彩消費在日本的流行和各種行業對色彩搭配師的強烈需求使她若有所思,于是她開始參加一些有關色彩的培訓活動。
一針扎到痛的地方
“我在日本不可能是最優秀的,甚至連進入前20名的機會都很小。但是我進入的是相對薄弱的中國市場,因此成功了。”她說。
于西蔓并沒有一拿到CMB證書就回國創業。1997年她在日本與另一位色彩顧問合開了一間工作室。第二年春天,她利用回國探親的機會做了一次小范圍的咨詢介紹活動,反響出奇地熱烈,央視《東方時空》、《半邊天》和《時尚》雜志相繼做了介紹。“這證明市場需求是有的。”她匆匆告別了日本,當年5月便自己投資100萬人民幣在北京注冊了西蔓公司。
將國外的一種理念或時尚介紹到國內可能并不難,但要做成一家成功的企業、形成品牌確實不易。于西蔓不得不從“啟發消費者”做起。“其實人們對色彩的需求埋藏得很深,一直沒有人觸發它。”她帶著助手四處奔波演講,展開色布現場演示,不厭其煩地告訴普通人:“即使你不是影視明星,但是學會用最簡單的方法讓自己美麗優雅,對工作和生活都將是非常有幫助的——甚至是一勞永逸。”令她越做越有信心的是,每次演講結束,幾乎有80%的人為她所講的內容而雀躍,很多人當場請西蔓為自己斷色。
公司創業伊始,慕名而來的業務也是五花八門,做雜志封面、產品設計、廣告、版面設計,化妝品分類、造型,什么事情都有。于西蔓的腦子里也不是很清楚,一會兒沖向個人,一會兒沖向產品,一會兒做店鋪陳設。“有點像打游擊戰”,她說。
好在她很快就明白了焦點(focus)的重要性。“因為色彩咨詢這個行業太新,要想做出來,必須一針扎到痛的地方。”第二年她堅定了“只做個人”的想法,而且堅持親自做客戶。到目前為止,公司已經發展了2000名會員,其中包括像楊瀾這樣的公眾人物。受西蔓影響的消費者逐漸成為成熟的消費者。他(她)們不會受產品和廠商的限制。“不買,是因為這件衣服不是‘我的’色彩或款式。”這時的消費者已經可以拿著西蔓的“色布”選擇化妝品和服飾,“迫使”廠商在產品研發階段就請西蔓提建議,進行包括產品設計、店面布置、室內裝飾等多方面的合作。實際上,許多著名廠商如寶潔、資生堂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色彩理論的影響。
于西蔓同時也沒有料到,社會培訓會成為她個人色彩咨詢和商業色彩咨詢以外的另一項重要業務。她原本的想法是培訓出一批具有獨立開業資格的專職色彩顧問,但很快發現踏進門來的更多的是美容美發師、商場導購小姐、室內裝飾設計師們。“這可能是市場開發初期的特殊現象:僅靠一種業務還無法生存,客戶高度重疊的行業希望某種程度的業務互補使發展更平穩。”西蔓公司三年來先后培訓了140名色彩顧問,除了本公司的從業人員,更多的人拿到了“西蔓色彩顧問資格證書”,盡管這只是由“民間”發出的結業證書。
由于中國國內長期以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色彩顧問培訓專業,現在于西蔓幾乎占有100%的市場份額。公司已經有了半層樓面積的培訓中心,畢業了9期學員。他們面對的將是繼續壯大的諸多領域——從事設計的專業人員,化妝品設計師、服裝設計師、美容美發師、建筑設計師、平面廣告設計師、產品設計師、室內裝飾設計師、插花設計師,甚至商業、服務業人員。
顏色沒有漂亮與否的區分
隨著品牌形象漸漸有了眉目,公司未來的戰略已經變得非常清晰:個人色彩咨詢沿著如下路徑延伸——普通人的個人色彩咨詢服務之上有產品,如化妝品、服飾等;如果產品發展得好,那么“產品+服務”的模式就可以拷貝,形成特許加盟店。現在,西蔓色彩的特許加盟店已經發展到了9家,分別在長春、鞍山、天津、上海、成都、南京、西安、海口和大慶。
目前占據西蔓更多精力的事情已是開掘商業用色咨詢項目了。她向記者列舉了“資生堂”彩妝品色彩分類提案、上海家化“清妃”彩妝品技術合作、北京賽特購物中心部門經理培訓、王府井百貨大樓櫥窗及店堂色彩氣氛造型設計與制作等等案例,而更出彩的還是房地產市場。“舉例說,我們與北辰房地產公司合作,為他們開發的樓盤設計樣板間。現在已經設計出兩套,一套是綠色,一套是暖洋洋的黃色,每種顏色都做成菜單。”
于西蔓的思路很獨特。她從詞典中挑出100多個形容詞發給員工,讓他們根據自己所希望的辦公室氛圍做出選擇,排出名次,最后以前30個形容詞為理念選擇顏色。“通常一處建筑的外墻或室內選擇什么顏色,必須反復實驗、做出模型才能確定。顏色并沒有漂亮不漂亮的區分,它必須與環境、與建筑物的功能、與企業文化等完美結合,與建筑學家、照明專家甚至社會學家的作用很好地銜接,才能出現整體和諧的效果。”她抨擊那種一廂情愿地選擇自認為漂亮的顏色的做法為“暴力用色”,“其結果只能是虐待每個人的眼睛。”
2000年,于西蔓接受遼寧盤錦市市長之邀,為這座城市中心的一條街提供色彩咨詢。她約集建筑師、照明專家、熟悉當地人文風俗的社會學家組成專家團,幾乎花了半年的時間進行溝通,提取每個季節的各項數據,并獲得了適用于各個季節的顏色,同時分析盤錦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和污染程度,最終確定了三種協調、仿生、耐久的涂料,分別用于辦公區、居住區和商業區的不同環境,體現了具有旅游城市特征的設計目標。
從決意做這一行到今天不過三年多時間。1998年她還處于投資的前期,次年就有了盈利;2000年營業收入達到227萬元,同比增長了三倍;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了這個數字。她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讓自己個人的形象更加漂亮,而且也是從參加色彩培訓班起步的。“中國早晚需要這種理論。這肯定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只是我那時還不能確定屬于社會大眾的這種需求將在什么時候到來。”于西蔓說。
于西蔓簡歷:
1980-1984 就讀于中國民航學院經營管理系
1985-1986 在中國民航管理干部學院任教
1987-1992 日本早稻田大學商學研究科
1992-1996 日本高砂香料工業株式會社
1998-至今 創辦北京西蔓色彩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長